人民网
人民网>>聚力微光>>案例展示>>教育领域公益事业

乡村科学课 点亮科学梦(解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记者 张文豪 祝佳祺 游仪
2024年06月25日10: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张建涛在给小朋友演示跳动的小球。朱珂 摄

忻元华在四川省越西县越西中学上科学实验课。本报记者 游仪 摄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廖村小学的学生在展示科普活动作品。广西科技馆供图

 

河南固始县乡村科学课教师张建涛——

在大别山北麓撒下科学的种子

“丁零零……”课堂铃声响起,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张广庙镇第一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兴奋起来。坐在后排的学生伸着脑袋,想看一下张老师又带来了哪些新“道具”。

固始县地处大别山北麓。85后张建涛是这所乡村小学的科学课教师,也是孩子们眼中的“魔法师”。

课堂上,张建涛走到教室中间,从口袋中拿出一架纸飞机。随手一甩,纸飞机在孩子们头顶滑出优美弧线,又准确飞回他的手中。“哇!”学生们瞪大眼睛发出惊叹,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

这只是暖场环节。只见张建涛掷出纸飞机,斜端着一个纸板、托着纸飞机一路小跑。纸飞机很“听话”,稳稳地悬浮在纸板上。面对学生们的惊讶,张建涛顺势讲解气流的知识,并结合纸飞机讲升力。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些小实验背后是空气动力学、斜坡气流原理。“一张纸片、一个纸板,都可以成为科学课的教具。”张建涛说,“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融入好玩的小实验中,就会让课堂兼具信息量与吸引力。”

做好科学课教师,并不容易。张建涛教龄不长,更非科班出身。为让科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张建涛自学理论知识,借助网络学习制作教具。通过一步步摸索,张建涛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水火箭”“空气炮”“无人机”……越来越多的科学实验被他搬到课堂上,教学场所也不再局限于教室。

“为什么风轮会转动?”“为什么纸飞机可以转弯?”“为什么‘水火箭’可以飞这么高?”……随着实验课的深入,学生不断提出心中的疑惑,张建涛则在回答学生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中,传递科学知识。

这几年,张建涛也会通过“走教”“送教”等方式,和周边乡镇学校师生交流,推动科学课普及。他发现,喜欢科学课的学生越来越多,科学课教师队伍也在逐渐扩大。

“近年来,我们着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大力培育科学课教学队伍。”固始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洪念国介绍,目前,全县有科学学科专职教师66人,配备青少年科技辅导员217名、兼职教师286名,累计投入约1670万元,为100多所学校提供实验器材,完善实验室建设。

张广庙镇第一小学科学实验室内,摆放着各种瓶瓶罐罐,这都是师生们一起制作的实验器材。“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我要成为一名宇航员”……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写下寄语,用透明胶带粘在饮料瓶上。这些瓶子将被制成“水火箭”,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飞向广阔的天空。一粒粒科学种子,正在大别山北麓生根发芽。

张建涛给科学实验室取名“雏鹰”。“希望有朝一日,孩子们会像鹰一样,带着梦想,在蓝天中自由翱翔。”张建涛说。

 

广西开展科普大篷车活动——

一场家门口的航天科普

“这是航天卫星的两翼,是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地方。”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第五小学的三年级学生李杰峰骄傲地展示着亲手组装的模型,他希望将来能从事航天工作。

这是一场由中国科技馆指导,广西科协主办,广西科技馆、广西科协团委、梧州市科协承办,藤县科协协办的“小村庄的太空梦”科普大篷车系列活动。在藤县中和陶瓷交易中心展馆教室内,当地学生正在科技辅导员指导下组装航天模型。

除此之外,流动科技馆科普展教、航天科普讲座、3D科学家精神电影展播等科普大篷车系列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师生前来参加。

“异形齿轮”“视错觉钟”“魔镜”“磁阻尼”……数十项科普展教模块前,孩子们按照提示操作,亲身体验科学的奇妙,再通过阅读模块展板上通俗易懂的说明,获取科学知识。

“戴上眼镜看电影,就像自己在翱翔,感觉很神奇。”观看3D电影给藤县第五小学的陈亦然留下了深刻印象。

“3D电影不算新技术,但乡村的很多孩子都没接触过。于是,我们研发了可携带的3D电影放映设备,把3D电影送下乡,受到了广泛欢迎。”广西科技馆展品资源管理部主管王书林说。

2020年,中国科技馆联合广西、云南等地发起“小村庄的太空梦”科普大篷车活动。近4年间,“小村庄的太空梦”活动已走进百色、桂林、河池、梧州、贵港、南宁等地。

藤县的活动结束后,科普团队一路向西来到了贵港市平南县。“冥王星太小了,已经退出了太阳系的‘行星圈’。”平南县镇隆镇廖村小学的教室内,中国航天科普大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勇正绘声绘色地讲解天文知识。台下,小学生们坐得笔直,聚精会神地听着。

“刘老师讲的内容有趣易懂,让我收获很大。”廖村小学四年级学生杨文华说,“我们平时很难有机会接触这么专业的老师。”

“乡村的天文科普教育较为薄弱,优质师资更是稀缺。”王书林说,“每次活动我们都会留意发展有意愿、有能力的教师、专家成为我们的科普志愿者。”

“许多孩子都渴望开眼界、长见识,表现出对科普的浓厚兴趣。这也让我们鼓足干劲,努力为更多孩子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从2020年开始,刘勇每年都参与广西的“小村庄的太空梦”科普活动。

“今后,我们会整合各类科普资源,开展更多生动活泼的科普活动,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传播到更多地区。”王书林说。

    

浙江宁波牵手四川凉山开展教育帮扶——

“银发”支教团带来实验课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越西中学操场上,在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倒计时中,一支“水火箭”升空。看着孩子们欢呼雀跃,站在一旁的忻元华很开心。

今年78岁的忻元华来自浙江宁波,这是他第六次走进凉山州,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带来科学实验课。

在越西中学,下午5点,6张课桌围成半圈,学生凑上前。一双大手灵巧地将酒精喷进塑料瓶中。3秒钟后,“砰”的一声,瓶子飞速冲向教室角落,孩子们发出一阵惊呼。

“我模拟的是燃气瓶在密闭空间的爆炸过程。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家里若是出现可燃气体,千万不能开排气扇,小心产生火花。”忻元华用自制的简易高压装置做了一场科普。磁悬浮转苹果、简易电动机、三分钟制冰……这样的小实验,他一堂课要做十几个。

仔细一看,实验教具材料简单,多是忻元华亲手做的。从塑料瓶到旧电线,这些材料都是身边的废旧物品,经过忻元华的手,就能变成科学课实验教具。

忻元华和支教的缘分,还得从2015年说起。从宁波一所高校副校长岗位上退休后,他发挥自动化专业优势,在中小学校、社区里做科普讲座。2015年,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忻元华参加了支教志愿者团队。此后的9年里,从湖南溆浦到甘肃陇西,再到四川凉山,忻元华带着自制的科学教具,跋山涉水,把科学知识带进大山,点燃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

支教期间,为了给孩子们上课,忻元华一大早要爬过上百级台阶;为不耽误上课,他有时候煮几个鸡蛋,就当一顿早餐。在忻元华看来,支教并不只是付出,在这个过程中,他同样收获良多,“孩子们的惊奇与热爱,是我坚持下来的动力”。

如今,忻元华收了个“徒弟”——越西中学物理教师李代福。22岁的李代福跟着忻元华制教具、做实验,给孩子们上科学课。

早在2021年6月,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就与四川省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达成对口协作框架协议,将宁波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凉山州输送。2022年,宁波市对凉山州开展长期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向当地11个县的10多所学校输送校长和教师。今年5月,由宁波市委老干部局同宁波市教育局、凉山州委老干部局同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共同主办的银雁支教行动启动。忻元华担任团长,带领退休教师支教团队在凉山州开展教育帮扶。

“我相信,在社会的关爱与教师的帮助下,大山里孩子们的路会越走越宽广。他们心中埋下的科学种子,终有一天会破土而出、发芽开花。”忻元华说。

(责编:高哲、赵丹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