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聚力微光>>公益動態

志願者老楊的一天

記者 吳君
2024年09月03日14: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水上公路。丹江口市委宣傳部供圖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的工作人員正在觀測丹江口庫區的水質。丹江口市委宣傳部供圖

楊力在清漂船駕駛室裡。丹江口市委宣傳部供圖

漢江,長江最大的支流,發源於陝西,一路滔滔南下,進湖北,入長江。

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的一汪清泉由南北上,越中原,穿黃河,至北京。

10年來,為了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丹江口庫區周邊的干部群眾不斷加入志願服務隊伍,用心用情守護一庫碧水,庫區水更清了、山更綠了、環境更美了,水質穩定在Ⅱ類及以上標准。

在眾多志願者中,楊力是十堰丹江口市清漂隊隊長,人稱“老楊”,前幾日,記者來到他身邊,記錄下他的24小時。

   

清晨的鬧鐘

早上4點半,一陣清脆的鬧鐘聲響起,打破了寧靜。老楊摸索著起床,穿好衣服之后快速洗漱好,從衣櫃裡隨手拿了幾件干淨的衣服,便匆匆出門了。

“昨天下午,丁家營鎮政府的工作人員在電話裡說,那邊水域水草過多,影響了水質,請我們去清理。”老楊說,清漂工作量大,從丹江口大壩開船到丁家營鎮需要3個小時左右,他必須早起。

今年58歲的老楊是土生土長的丹江口人,2001年,他從丹江口市物資局辭職后,在丹江口庫區水域投放了80個網箱養魚,從此成了漁民,慢慢習慣了水上的生活。

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水質安全、供水安全成為當地的重頭事。也是在當年,丹江口市發布了取締網箱養殖的通告。

“不能再養魚了,最初挺不舍的,但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對比,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后者。”老楊和上萬名漁民一起,紛紛拆解了網箱,告別了漁民生活。“百裡萬箱下漢江”的景象從此一去不復返。

雖然不再是漁民,但許多人對水的感情仍然難以割舍,一些人轉變角色,成了保護丹江口庫區的志願者,老楊就是其中一員。

“我們許多人喝著庫區的水長大,現在大伙兒都想回報庫區,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守好家鄉的水。”老楊說,2017年,他加入了丹江口市清漂隊,因熟悉庫區環境、水上作業經驗豐富、水性好,他被推選為清漂隊隊長。

十幾分鐘后,老楊驅車抵達丹江口大壩上游的清漂船停泊處。不一會兒,另外兩名清漂志願者相繼抵達。

細致的檢查

早上5點,陣陣帶著涼意的風從庫區扑面而來,攪動著水面,泛起的波浪不停地拍打著岸邊,發出嘩嘩的聲響。

在朦朧的夜色裡,老楊登上清漂船,開始了出發前的准備。“每次開船前,為了確保清漂作業順利進行,我都要檢查清漂船的油箱、電壓、發動機等設備。”說話間,老楊走進駕駛艙,開始了檢查工作。

從加入清漂隊以來,老楊就一直駕駛著這艘船,對船上的每一個部件都了如指掌。“我考上船長証有十幾年,當漁民的時候船就沒有出過事故,現在守水護水,更不能讓船出現一點問題。”老楊一邊檢查一邊說。

20分鐘后,檢查好船舶的性能后,老楊從船艙爬到了甲板上。此時,東方既白,幾隻野鳥從水面掠過,遠處的青山也露出了真容。

“出發!”5點半一到,老楊一聲令下,兩名志願者把錨從水裡慢慢拉起來,清漂船緩緩移動,向著庫區深處駛去。

船行至庫區中央,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從山頂照下,庫區漸漸明亮起來。“現在庫區基本上沒有白色垃圾,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清除水中的雜草以及汛期流入庫區的枯枝敗葉。”老楊說,除了清漂志願者,庫區沿線不少老百姓也自發地清除各種垃圾,大家都把守水護水當成了自己家的事情。

去年,丹江口市成立了清漂、護岸、紅領巾、巾幗等各類“小水滴”守水護水志願服務組織336個,注冊志願者超過8.9萬人。老楊和所有清漂隊員都加入其中,成了其中的一顆顆“小水滴”。“我們除了清漂,還會到機關、校園、社區、農村、企業宣講,倡導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守水護水。”老楊說。

簡單的早餐

航行了一個半小時,太陽漸漸升了起來,猶如一個炙熱而奪目的火球,發射出耀眼的光。老楊將船停了下來,然后走向船艙開始准備早餐。“我們的早餐是一碗泡面,水直接從庫區裡舀上來,用船上的電燒開,方便又快捷。”老楊說,他對丹江口庫區的水質很放心,也很自豪。

老楊的自豪並不是此前就有的。曾經,流經十堰城區、匯入丹江口水庫的5條河流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排問題嚴重,屬於劣Ⅴ類水體。十堰市下大力氣治理,如今,水質大幅改善。

水質變好之后,許多飲料企業來丹江口市投資建廠,生產飲用水、即飲茶、功能飲料、果汁等飲品。2023年,丹江口市水經濟產值達140億元。“我有一些朋友在這些飲料企業工作,收入穩定,還方便照顧家庭。”老楊說。

在等待水燒開的間隙,老楊指著船艙桌上打開的方便面繼續說:“方便面好保存,我們總會囤一些。”老楊說,一上船,不確定什麼時候能靠岸吃上一頓飯。

清漂船上不能做飯炒菜,方便面不僅是老楊最常吃的早餐,有時候也是他和隊友們的一日三餐。2021年10月,正值秋汛,漢江遭遇了20年一遇的大洪水,沿線河流和支流產生了大量漂浮物。接到清漂任務的老楊帶了兩名清漂隊員,匆匆趕往丹江口大壩上游。“我們必須將漂浮物攔截在大壩上游,防止它們影響水質和大壩泄洪口及發電機組。”老楊回憶說,由於人手不夠,清漂量又很大,他和隊員連續作業15天沒有上岸,每天都吃方便面,困了就睡在船艙裡。

水燒開,泡好面,幾分鐘時間,老楊就匆忙吃完了這簡單的早餐。登上駕駛艙,他又向著遠方繼續駛去。

炙熱的空氣

穿過庫區寬窄不一的水域,青山兩岸走,清風徐徐來。經過3個小時的航行,老楊抵達了丁家營鎮的水域。庫區岸邊,鄉鎮工作人員正在遠遠地向他揮手。

“楊師傅來了!”老楊靠岸之后,鄉鎮工作人員熱情地迎上來打招呼,接著便和他交代了清漂的水域。

隨著老楊將收集臂朝水中一鏟、一抬,清漂作業正式開始,水中的水草隨著收集臂的傳送帶慢慢進入料倉。為了更好地清除水草,老楊在駕駛室裡小心地控制著清漂船的航行速度。“航速一般控制在每小時2公裡左右,如果某一塊水域的水草第一次清除得不徹底,我還要回來再清理一次。”老楊說。

清漂船緩慢前行作業時,船舷兩邊各站著一名志願者,手上拿著竹竿不停地插入水中。“這片水域水比較淺,而我們清漂船螺旋槳的深度隻有1.2米,為了確保清漂船能正常航行,要靠這種‘笨’辦法來探測水下的情況。”老楊解釋道,他和探測水深的志願者達成了默契,隻要他一按喇叭,志願者就會拿著竹竿往水下探測一下,如果發現水深不夠,志願者就會用手勢及時提醒他停止前行。

太陽越來越高,就像一個高高挂起的火盆,將船晒得發燙。炙熱的空氣充滿了整個駕駛室,並拼命地往身體的每一個毛孔裡鑽,然后不斷擠出一滴滴汗珠來。“這種天氣,早上9點之后甲板的溫度就會快速上升,中午甲板最高溫度可達60多攝氏度。”老楊說著,順手打開了駕駛艙的所有玻璃窗。

有一次,一名志願者登上老楊的清漂船幫忙,可作業沒多久就中暑了。“不僅甲板溫度高,水面在太陽的照射下也會冒出陣陣熱浪,讓人感覺比在陸地上更悶熱,加上船作業時航行速度慢,幾乎沒有風,一般人登船幾分鐘就會汗濕全身。”老楊說,他早已適應了這樣的天氣,並且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堅持作業幾個小時。

勇敢的潛水

清漂船緩慢向前,水草也漸漸裝滿了料倉。每滿一倉,老楊就會通過傳送帶將清除的水草送至岸邊。“這些水草在岸邊控水之后,當天便由垃圾轉運車拖走,送到垃圾轉運站處理。”老楊說,他們送到岸上的垃圾,現在能做到日產日清。

庫區清理上來的垃圾能被快速處理,與丹江口市建立的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息息相關。

在垃圾轉運端,目前,丹江口各鄉鎮志願者與水務、環衛、河湖長辦公室等相關部門協同,逐漸建立了“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治理模式。“我們還有漂浮物專用的轉運車,這些車封閉性好,可以防止漂浮物在轉運過程中滲水。”老楊說。

在垃圾處理終端,去年10月,丹江口市建成了一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該項目全封閉運行,無臭味擴散,每年可處置生活垃圾約10萬噸,能滿足丹江口市處理垃圾的需要,結束了當地生活垃圾填埋的歷史。

清漂作業雖已實現了機械化,但仍有一些危險的工作需要老楊親自動手。在清漂進行到第二船時,由於水草盤根錯節,交織在一起,致使螺旋槳轉動越來越困難。

於是,老楊干脆關閉了船舶的所有動力,叫上志願者們一起走到船尾。他將繩索一頭纏在腰上,另一頭交給志願者,拿起一把鐮刀就跳入水中。沒錯,老楊要潛下去清除螺旋槳上的雜草。

沒有護目鏡和氧氣瓶,老楊潛水全靠自己幾十年的“水下功夫”。

老楊在水裡待幾十秒就要浮出水面換一次氣,在水中,老楊隻能靠感覺找到螺旋槳的位置,然后再靠感覺一次次入水清理雜草。來回十幾次,螺旋槳上的水草才被清理干淨,老楊這才回到船上。

“今天清理螺旋槳還算比較輕鬆,如果螺旋槳被衣服、麻袋、繩子纏住,我可能還得在水中待好一會兒。”老楊說,水草和垃圾等浸了水后,濕度增加,再加上水的阻力,要割斷並不容易,加上水中作業不能呼吸,往往需要耗費好幾倍的體力。

還沒來得及好好休息,老楊又走向駕駛室啟動船舶,繼續清漂作業。“馬上到中午了,天氣太熱就沒辦法作業,得抓緊時間。”老楊說。又清理完兩船水草后,時間已到了12點,在丁家營鎮志願者的邀請下,他終於可以上岸好好吃一頓飯。

嚴格的要求

下午兩點半,在丁家營鎮稍作休息后,老楊上了一趟廁所,然后猛喝了一口水,又繼續登船了。“清漂船上沒有廁所,實在憋不住了,必須上岸解決,作為守水護水志願者,絕不允許任何一個登船的人將大小便排到庫區裡。”老楊說。

“不讓一滴污水進河入庫”,這個丹江口庫區的守水護水目標,早已深深刻入了老楊的骨子裡。“我要求大家在船上洗衣服、洗澡時,不能用洗衣液、肥皂、沐浴露等,我們從庫區裡打一桶水,往身上和衣物上沖一下就算洗好了。”老楊說,他幾乎隻穿深色的衣物,也不留長發,這樣會更耐臟,並且方便清洗。

“污水零排放”不只是老楊的個人自覺。今年,丹江口市把“污水零直排”建設作為全市頭號工程,對農村的“兩黑三灰”污水實行分類收集。其中“黑水”即廁所和畜禽養殖產生的污水,全部經三格式化糞池處理后再接入污水管網﹔“灰水”即廚房、洗衣和洗澡的污水,全部接入管網排進農治設施集中處理。

此外,一些村裡還建起了集中畜禽養殖點,對各類養殖統一管理,專門修建畜禽養殖化糞池,統一處理污水。目前,丹江口市鄉鎮污水收集率達到90%以上,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5.54%。

下午,老楊又繼續清除了兩船水草,當鄉鎮工作人員確認水域的水草清除干淨后,老楊終於完成了一天的清漂任務。此時,時間已到下午6點,太陽收起了它的炙熱,散發出橘黃色的光,照在老楊黝黑的皮膚上,就像給他鍍上了一層金。

老楊謝絕了鄉鎮工作人員的招待邀請,又准備出發了。“習家店鎮那邊和我聯系了,他們請我去所轄的水域清漂,我必須現在出發,這樣才能在明天早上趕到目的地。”老楊說著,清漂船緩緩加速,撥開波光粼粼的水面向北駛去。

壯大的隊伍

時間越來越晚,遠處的青山越來越暗,在清漂船被黑夜完全籠罩前,老楊選擇了靠岸停船。“這裡離目的地還要開1個半小時,為了確保安全,隻能明天一早再出發了。”

打開駕駛室的燈光,簡單吃了晚餐,洗漱之后,老楊總算可以躺在駕駛室后的簡易床上,用手機看看視頻,和妻子聊聊天。老楊經常在水面上工作,妻子心疼他,偶爾會登船探望。“船上條件艱苦,她來一會兒我就讓她回家了。”老楊說,妻子知道他在庫區待了一輩子,對庫區有感情,從來沒有勸他辭職回家。

在庫區清漂7年,老楊走遍了丹江口市的溝溝壑壑,每個鄉鎮都知道這位清漂的老楊。“鄉鎮都存了我的電話。”老楊說,這些年,庫區的環境越來越好,在汛期之外的時間,他接到清漂請求的電話少了許多。

清漂任務少了,可老楊並沒有閑著,隻要有時間,他都會帶著年輕的清漂志願者們巡線。“我主要教他們分析風向和水流,從而可以更快找到漂浮物的聚集地,提高清漂效率。”老楊介紹,清漂有技巧,“船在清漂的時候是動的,有的樹干等漂浮物會隨著水波不停滾動,因此要控制好船的速度、方向,然后逐漸靠近,找准時機將漂浮物控制住,最后撈上來。”

如今,丹江口市清漂隊已經從最初的4個人發展到9個人,老楊是清漂隊裡最年長的志願者。令老楊欣慰的是,清漂隊自成立以來,沒有一個人退出。“現在我們最年輕的清漂隊員是90后,我相信今后還會有更年輕的人加入到清漂志願服務中來,守水護水的事業也會一代代干下去。”老楊說。

放下手機,關了燈,清爽的晚風正溫柔地吹著,老楊很快進入了夢鄉。船艙外的天空裡,一輪凸月已高高挂起,月光照在水上,如銀子一樣閃亮。

(責編:崔麗華、趙丹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