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公共文化事業的“微細胞”

【智庫者說】
中小博物館數量眾多,如同一個個“微細胞”,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基因,是文化藝術生態系統多樣性的重要構成。相對於大型博物館來說,中小博物館規模中等或較小,館藏數量、展覽面積、人員和技術力量相對有限,但具有小巧靈活、與屬地連接緊密、展覽主題多樣等優勢。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中小博物館在公眾教育、文博研究、屬地文化傳承等方面均能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建立健全均等化、廣覆蓋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鍵環節。應充分激活這些“微細胞”的活力,進一步盤活基層資源、緩解博物館發展不均衡現象,充分發揮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各地統籌考慮博物館地域、層級、屬性、類型,積極推進博物館體系均衡發展,豐富中小博物館展陳設計,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博物館傳播體系,助力展覽品牌打造,推動博物館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為中小博物館發展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中小博物館應圍繞當地文化特色進行展覽策劃,創新敘述思路,探索成為地域文化傳播和教育的重要平台,為廣大公眾提供層次多樣的文化服務供給。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通過獨特的、大眾化的策展視角,有效傳播展覽理念,展現所在地的文化和歷史資源。例如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以紀念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和蜀漢皇帝劉備為主,保存了大量與三國文化相關的珍貴文物。近年來,武侯祠博物館除了通過一系列展覽呈現蜀文化特色,還定期舉辦“三國文化”講座、歷史劇表演和青少年教育活動,例如舉辦《義薄雲天——關公主題精品文物展》,傳達了“忠義”這一中華傳統美德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與地域的演繹與傳承,起到引導價值取向、培育審美情趣的作用。
中小博物館不僅應該在展示和教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還應該通過館藏研究充分挖掘館藏文物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當前,館藏研究往往是中小博物館的短板。中小博物館不必追求大而全,而應發揮自身在較小社區、行業或某種獨特文化中的資源優勢,通過與其他機構、院校的合作、整合,增強科研力量。比如杭州市臨平博物館近年來聯合浙江博物館、北京大學等開展課題合作,加強文物保護與地方文化研究。博物館的研究成果不僅能為學術界提供寶貴資料,也可以通過展覽和出版物等傳播渠道,增加社會公眾對相關領域和地域歷史文化的關注和理解。
在未來的發展中,中小博物館可以進一步立足自身優勢,揚長避短,建立適合自身特色的運營機制。例如,針對中小博物館館藏資源有限的問題,可以借助多種力量豐富博物館館藏,在國家政策允許的前提下,發動社會力量通過集資購藏、捐獻、長期借展等多種方式豐富館藏。通過與其他藝術機構、收藏家、其他博物館的資源整合,並以聯合展覽、借展等形式,豐富展覽項目的內容,為觀眾提供更多樣化的內容。地市級以上博物館通過總分館制、點對點幫扶等方式,推動藏品、展覽、人才等資源要素流動共享,提升中小博物館的展示陳列水平。在展出方式上,中小博物館因規模不大、機構精簡,可以更靈活多樣地探索具有實驗性質的展覽方式和教育手段,避免出現“千館一面”。進一步完善中小博物館文博、策展、藝術史等多學科人才梯隊建設,搭建小而精的研究團隊,更有針對性地以博物館資源為基礎開展研究,更好地服務公眾和社會。此外,中小博物館還可以多注重與社區的合作,通過舉辦社區講座、文化節和藝術工作坊,與社區居民建立緊密聯系,增強社區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鼓勵居民參與到策展、藏品收集、口述史整理中,讓居民也成為博物館的建設者。
總的來說,機制創新和資源整合將促進中小博物館在傳承文化、教育公眾、服務研究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而一個個“微細胞”的健康成長,必將匯聚為推動我國建設成為世界博物館強國、文化強國的強大動能。
(作者:章銳,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副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