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聚力微光>>公益動態

凝心聚力 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2024年06月26日11: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加快農村發展 促進共同富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 葉興慶

浙江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差距不斷縮小,共同富裕扎實推進。從全國范圍看,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面向未來,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城鄉融合發展、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力,為促進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讓現代化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廣大農民,需要進一步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特別是人口雙向流動的體制機制壁壘。一方面,應圍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統籌,幫助進城農民更好適應城市生活。另一方面,通過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探索人才加入機制等途徑,為返鄉入鄉人員和各類人才提供必要的生產生活服務,保障“新村民”依法享有農村相關權益。

提高農業農村發展包容性。從“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出發,逐步提高農業發展的包容性。在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同時注重帶動小農戶發展,把更多支持農業發展的公共資源用於普惠性較強的政策措施。在欠發達地區加強網絡、快遞和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戶提供互聯網知識培訓等,幫助他們利用互聯網獲取市場信息、生產技術和資金,利用電子商務和快遞渠道擴大產品銷售。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促進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共同發展特色、高效農業。

加大面向農民農村的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力度。提高對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社會救助等的財政支持力度,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並推進,統籌推進農村生產性和生活性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發揚戀祖愛鄉、回饋桑梓等文化傳統作用,發揮同鄉會、商會等社會組織的平台作用,鼓勵引導退休干部、教師、醫生、技術人員、軍人等回鄉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引導企業到農村開展敬老、扶幼、助殘等公益慈善活動。

    

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大量農村人口。改革開放40多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城鄉差距逐步縮小。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促進共同富裕,要把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作為重要任務。

基本公共服務是保障全體人民生存和發展基本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服務。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其中一個重點在於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常住人口全覆蓋,使規模巨大的農民工群體能夠在城市裡安心工作和生活,並能夠留得住、過得體面。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注重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

土地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提高土地要素利用配置效率,對於促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讓農民更多分享改革紅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在嚴格落實農村土地用途管制、嚴格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土地要素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的引導帶動功能,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農村農業,促進農村農業發展。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統籌增量建設用地與存量建設用地,實行統一規劃,強化統一管理﹔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節余指標、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完善全國統一的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宅基地是保障農民安居樂業和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要結合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証等工作,進一步完善農村宅基地統計調查制度,充分保障農民權益。

     

推進融合發展 縮小城鄉差距

南開大學中國財富經濟研究院院長 陳宗勝

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促進共同富裕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新時代以來,我們黨通過開展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全體農民擺脫絕對貧困、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要看到,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根本改變。促進共同富裕,要堅持以改革為動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縮小城鄉差距。

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十四五”時期,我國仍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城鎮化動力依然較強。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有利於幫助更多農村居民通過轉移就業提高收入水平、通過轉為市民享受更高品質的公共服務。為此,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實城區常住人口在300萬以下城市取消落戶限制的要求,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重點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的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會保險等問題。同時,實施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就業競爭力。

促進城鄉要素順暢流動。順應城鄉融合發展大趨勢,清除要素下鄉的各種阻礙,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與農村農業農民資源結合。要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以城鎮已經發展起來的優勢來支持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三權分置”這一制度安排在防止兩極分化、促進共同富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堅持和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激活鄉村沉睡的資源。公共資源配置在促進共同富裕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要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特別是加快道路、農田水利、水利設施建設,完善管護運行機制﹔加快推動公共服務下鄉,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浙江省嘉興市委書記 陳偉

近年來,嘉興探索走出一條以統籌城鄉發展為重點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路子,基本形成了繁華都市與和美鄉村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革命紅船啟航地正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主要表現為“三大躍升”“三個均衡”:

“三大躍升”體現在“做大蛋糕”上,實現了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大躍升。“三個均衡”體現在“分好蛋糕”上:一是區域發展更加均衡。所有縣(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縣,財政總收入都超百億元。所轄縣(市、區)之間居民收入最高最低倍差1.12,人均GDP最高最低倍差1.28。二是城鄉發展更加均衡。所有村集體年經常性收入均超過160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1.53︰1,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評估全省十連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醫聯體醫共體建設等走在全國全省前列。三是群體發展更加均衡。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1︰1.81,全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大社保”“大救助”體系日趨完善。

未來,嘉興將堅持把縮小“三大差距”作為主攻方向,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一是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呈現效率與公平、發展與共享有機統一的富裕圖景。二是推動市域一體化背景下的中心城區首位度提升,構建城鄉融合、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努力呈現全域一體、全面提升、全民富裕的均衡圖景。三是發揮歷史文化優勢,統籌抓好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平安法治,努力呈現人民精神生活豐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社會團結和睦的文明圖景。四是深化打造優學在嘉、頤養在嘉、健康在嘉等“幸福一‘嘉’人”民生優享品牌,努力呈現群眾看得見、摸得著、體會得到的幸福圖景。

   

進一步夯實共同富裕的發展基礎

浙江工商大學副校長 陳衍泰

長期以來,浙江省通過改革開放創新探索共同富裕之路,不斷縮小區域、城鄉、收入“三大差距”。未來,浙江要進一步縮小“三大差距”,從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進一步夯實共同富裕的發展基礎。

第一,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縮小收入差距,就要縮小不同人群之間的發展能力差距,這要依靠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一方面是全面保障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進學校建設標准化,促進不同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縮小辦學條件和水平差距﹔借助數字化手段和人工智能手段,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推進師資配置均衡化,加快縮小校際辦學質量差距﹔不斷優化教育關愛制度,進一步縮小群體教育差距。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大高等教育資源投入,在把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總量做大的基礎上,不斷優化高校之間、區域之間在結構、品質上的優質均等化發展。

第二,進一步聚焦科技支撐共同富裕,縮小“三大差距”。一方面,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智科技不僅可以賦能傳統產業中的大企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新興的工業物聯網生態發展,也帶動農業和服務業的中小微企業及個體經營者整體發展。另一方面,切實發揮科技創新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一縣一策”推動欠發達地區探索創新發展新路徑﹔圍繞區縣重點發展產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開展一批科技創新專項行動﹔借助科技創新推動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加速變革,營造良好的農村科技創新生態。

第三,匯聚人才力量,為共同富裕提供人才支撐。要通過引育聯動,鍛造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充實鄉村企業家隊伍﹔深化科技特派員、農村指導員、百博入企入村等工作機制,為農戶、鄉村企業解決生產技術問題。突出技能賦能,打造促進共同富裕的高素質勞動者隊伍,構筑“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工匠人才”多級培訓體系﹔拓展高素質勞動者隊伍發揮作用的場景空間,培養新一批“土專家”、農創客、職業經理人。

  

創造更多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委副書記、縣長 寧雲

近年來,安吉縣始終堅持把共同富裕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安吉實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持續縮小“三大差距”,加快推進“擴中提低”,努力在實踐中創造更多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

聚焦資源轉化,讓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作為“兩山”理念誕生地,安吉逐步探索形成了“一片葉子”“一根竹子”“一個全域大景區”等生態富民轉化路徑。“一片葉子”即安吉白茶,通過實施訂單農業模式,每年可帶動1.7萬戶茶農人均增收約1萬元﹔“一根竹子”即創新實施竹林碳匯改革,讓“空氣也能賣錢”﹔“一個全域大景區”即依托安吉的山水風光打造戶外滑雪滑翔、露營燒烤、咖啡音樂等業態,讓新業態遍布鄉村、帶富百姓。

聚焦城鄉融合,讓民生願景成為老百姓的幸福實景。安吉始終堅持城鄉一體,系統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在縣域層面,推進片區化、組團式發展,最大限度放大優勢、縮小差距、提升能級。在城區方面,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在加快產城融合過程中提升城市能級。在鄉村方面,充分運用“千萬工程”實踐經驗,大力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文化風尚、融合治理。

聚焦強村富民,讓利益聯結成為老百姓的增收秘訣。完善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加快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提高農民積極性,實現“離土離村不離股、在家在外都受益”的美好願景。拓展增收致富渠道,提高群眾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度。全域創建強村富民公司,全力增強鄉村的“造血”能力和農民的增收能力。

聚焦共創共享,讓均衡普惠成為老百姓的幸福標配。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努力實現兜底幫扶、精准幫扶。抓好“城區15分鐘品質生活圈”和“農村15分鐘公共服務圈”建設,為群眾提供更加便利、舒心的生活環境。

(責編:崔麗華、趙丹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